思想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布日期:2018-01-19     编辑:学生处  核稿:      来源:     点击: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含的系统而深刻的文化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和重要的理论支撑,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懈的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努力。

深刻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明确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本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和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些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与文化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不断增强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做实做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文化的性质、地位,深刻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对文化工作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与回答。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文化产品内容监管和文化阵地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风险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文化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文艺创作的任务和路径,吹响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环节,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艺术创作的引导,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创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继续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戏曲振兴、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等重大工程,进一步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重要作用,努力搭建优秀作品展演展示平台。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抓好主题创作,特别是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努力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持续改进文艺评论和评奖。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完善长效机制。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不断提高文艺原创力。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网上传播。加强各类艺术人才培养培训,做好新的文艺群体工作。引导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做到德艺双馨。

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强调,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为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理清文化遗产家底,加强梳理和阐发。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并重转变,确保文物安全。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保护传承的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施非遗记录工程,组织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推进珍贵古籍修复,做好古籍数字化、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适度利用,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精品展览,推进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各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立常态化、实效性的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播机制,努力形成人人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动局面。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让村村、乡乡、县县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擘画了蓝图。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加快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安民乐民富民。健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推进流动服务、数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数字文化产业,继续引导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游戏游艺场所、歌舞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市场,建立完备高效的文化要素市场。完善管理政策,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执法。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他强调,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些重要论述,为开展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促进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保障合作共赢、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三种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彰显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政府间文化交流,构建畅通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在各大洲举办中国文化年(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提升“欢乐春节”等品牌的影响力,统筹开展文物援外工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加强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汉学家、翻译家。继续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搭建国家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引导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展海外文化市场。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探索形成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平台,提升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水平。加强面向港澳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转自光明网)

上一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返回顶部